我们去露天上课吧?(总第298期)
目录
秦 晨 :《在外上课》
杜骏飞:《浴乎沂,咏而归》
在外上课
秦晨
读沈捷昨天为《杜课》写的“我的新传记忆”,在娓娓道来的南大新闻系史中,让我最为感慨的是一个小细节:在外上课。“有一回他嫌教室上课不自在,那天似乎下着若有似无的小雪,杜老师就带我们直接跑到鼓楼公园去上课……”
我自己是1988年考入南大外文系英文专业的,比沈同学早一年。那个时候,外文系所在地是鼓楼老校区的一圈青砖小二楼,中间围着两片茵茵草地。大家最开心的上课方式,便是在草地上跟着外教练口语。那时候外文系的班级不大,在温度适宜的天气里,外教一言不合就会把我们带出去。十几个学生团团围坐,沐着春风秋阳,聊的那些话题早已忘记,但即便学渣如我,至今仍然珍视那样的校园青春。
后来,我自己也成了大学老师。说不清是从何时起,本科教学多了许多条条框框,“教学事故”的利剑开始高悬,“擅自更换教学地点”也成了名目繁多的“事故”中的一项。在规定地点讲授规定内容,成为大学教育的天经地义。
两年前,我很幸运地争取到了一次外出上课的机会。那次恰好是同一个班级五节课连上,恰好安排的是一个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翻译专题,于是我打算带同学们去中山陵附近的永慕庐。那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的民国建筑,也许是我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确实是“教学需要”,调换地点的申请被批准了,我们真的成行了。多年以后,当这些孩子想起这节课,估计他们早已遗忘那些单词和句型,可是师生相互打气登上的山路,紫金山的万顷松涛,永慕庐弥漫的久远气息,相信已经浸入生命。不过我真的不知道,自己今后是否还会乐意如此大费周章,经过请示学院分管副院长——院务会讨论——学校教务处同意这样的层层报批,给后面的学生再来一次。
去永慕庐上课的登山路上
悄悄坦白:今年春天,我还擅自小小地做了一个主,带学生出教室上了半节课,缘起是一位女同学的课前演讲选择了“花”这个主题。那天天气并不好,阴有小雨,可是校园里花事正盛,我们绕两栋教学楼以及一个湖走了一圈,看遍桃李杏春风一家。
可惜如今在外上课的机会太有限了。固然,大学里某些专业实践课还是可以出去上的,但那都是些被规划、被批准的课程。什么时候,老师偶尔临时起意也能理直气壮?“今天天气真好,我们到草坪上去聊天吧”,或者“下雪啦,我们去赏雪”。不,这些都不合法,因为它们不是“教学需要”。然而,如果大学真是为了促成人的全面发展,那么,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、对周遭世界更深刻的感受,不也是需要教学双方共同完成的重要课程?
杜老师在“回应”中,如数家珍地说起“中文系的传统”——老师带学生去玄武湖、莫愁湖,甚至去酒馆——并且半开玩笑地说“他们的月薪太高,如果学生不帮忙吃饭,一定是花不完的”。民国教授固然富足,但能否离开教室去上课,和老师有没有钱其实没有半毛钱的关系。只要主管部门对老师稍稍多一点信任,不要动辄扣上“教学事故”的大帽子,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知行合一的教育空间。
两千多年前,孔夫子曾对弟子描绘的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图景击节赞叹。暮春的风是免费的,师生走出教室、共同享受春风拂面,它的意义却是无价的。
秦晨,南京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88级本科生。先后获得文学学士、教育学硕士、社会学博士学位。现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。
杜老师回应
浴乎沂,咏而归
杜骏飞
1
“点,尔何如?”孔子问。
被孔子点名提问的曾皙正忙着奏乐,一听此言,“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,对曰:'异乎三子者之撰。' ”然后引发了孔子那一番著名的咏沂之论。
孔子的课堂大约是一直轻松欢乐的,甚至时常有人伴奏。《庄子· 秋水》写道:“孔子游于匡,宋人围之数匝,而弦歌不辍”,在生死未卜的重围中,孔子仍和弟子们愉快地唱着歌,何况平时!
果然,《庄子· 渔夫》还有一段记载:“孔子游乎缁纬之林,休坐乎杏坛之上。弟子读书,孔子弦歌鼓琴。”这一次是学生读书,孔子坐在讲台上弹琴。如果那时鲁国有教务处,会处罚孔子违反教学纪律吗?
孔夫子的课堂常常在荒郊野外,并非他的独创。
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上讲学,显然属于户外教学。“佛祖拈花,迦叶微笑”,师生相契,一默千年。
苏格拉底的课堂在街市,且绝非机械教书,而是“产婆术”教学,以对话传授思辨理性。
2
回到那天,孔子让学生“各言其志”,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先后谈了自己的志趣。
然后孔子问曾点怎么看,曾点回答说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意思是:暮春三月,穿上春衣,约上五六个成人、六七个小孩,在沂水里洗澡,在五舞雩台上吹吹风,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。
孔子听后,说,我要给你点赞!
于是,从孔子那时起,每个老师都向往浴乎沂、咏而归,通俗地说,也就是户外教学之余,更重无为、更求不器的师生同乐吧。
户外教学不是一个物理空间的诉求,而是一种理念诉求。以我之见,户外教学有几个好处:
良辰美景,可令师生心旷神怡,令教学成为愉悦之旅;在户外活动,身心较少拘束,思想因此更为开放活跃,令教学成为创造之旅;环境友好,互动充分,师生关系融洽,令教学成为和谐之旅。
不过,也许更重要的是,愿意和弟子们浴乎沂、咏而归,意味着教师有浓郁的人本精神,他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,而非只会接受知识的机器。
好教师,会把所有的精力用在课堂,但杰出的教师,则会把足够的精力用在课堂之外,甚至用在业余。那些超出知识的部分,才是一个人成长时最珍贵的体验。
也只有在浴乎沂、咏而归时,心与物,天与地,人与我,师与生,也可能如此融为一体。
3
1912年的春天,哈佛大学教授桑塔亚纳正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上课,突然,一只知更鸟飞落在教室的窗台上,欢叫不停。
桑塔亚纳被这只小鸟所吸引,静静地端详着它,过了许久,他才转过身来,轻轻地对学生们说:“对不起,同学们,我与春天有个约会,现在得去践约了。”说完,便走出了教室。
他离开了,没有带上他的学生。那一年,49岁的桑塔亚纳回到了他远在欧洲的故乡。
而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一场浩浩荡荡的师生春游,最初,也只是一个我醉明月般的比拟。
但在那以后,一代代的学生和老师们却真的都在户外冶游过,春日里,秋阳下,人们沐浴、唱歌、远足、对话。
仔细看看吧,这些师生之游!
看看他们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旅程,你会发现:要点不在春风秋日,也不在良辰美景,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、关怀、欢快。
恰如那天,孔子一开始就说:“以吾一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。”(不要因为我年长一点而不敢说话哦!)
果如此,方能浴乎沂、咏而归。
300期特辑征集
杜课即将迎来300期,在往期的推送中,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,哪一篇对你有不同意义,又是哪一篇成为了你的心头之好?
欢迎以“我最喜欢的一期杜课”为主题,在后台留言或者发邮件至邮箱(njuduke@163.com),说说你的理由,分享你与杜课的故事。(字数不限。)
《杜课》粉丝群成立啦!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杜课小助手(微信号:dukexzs)加入《杜课》粉丝群,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悟。您也可以提出对《杜课》的建议和意见,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我们期待和相信,有了您的参与,《杜课》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
往期精选
人物:阿米尔·汗的完美人生|丁龙的馈赠与追问|吴清友逝去,留下这九句话|愿你读她五分钟,知道一生贵重| 少数人的责任 | 像乔姆斯基那样的人生|读昂山素季
视频:杜课导言|孤独|新闻理想|父母与子女|大学规划|校园霸凌|变形
文字: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——杜骏飞在2017级人文大类本科生见面会上的讲话|时间里的秘密修行 | You raise me up | 高丽莉的杜课回忆 | 1989,那些闪亮的日子
关注:只因为他们听不懂“人性”的语言|“微博掐架定律”突然火了,作者杜老师怎么看?|杜骏飞:一个教师的自白
元能力养成:敬畏|反思|宽容|美|钝感|坚毅|遗忘 |利他| 运动|善念|善念
鸣谢: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编辑|白姑娘
责编|胡园
杜 课
邮箱:njuduke@163.com
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
长按二维码关注